第89章 民心所向
宋问从大理寺的监狱出来, 觉得阳光异常刺眼,皮肤上都带着一层寒意。
甩着袖子抖了抖,然后径直出去。
守门的那位都认得她, 招呼道:「宋先生,走了?」
宋问朝他一招手:「麻烦替我转告你们关卿。拜托, 多谢。」
守门差役一时懵了:「转告什么?」
宋问出了大理寺,让林唯衍驾着马车, 去屯田司。
这边聚集的农户已经不多了, 要卖米的大半也都卖了。田里还要播种晚稻,没事也不会进城。
宋问下马车,偏过头对林唯衍叮嘱道:「待会儿我说了什么,你都记住。到时候再去别人说。」
林唯衍憋了憋:「我尽力?你别背诗词就可以。」
几位农户懒散的坐在一起,看着也不像是来卖米的,就那么互相闲聊。
宋问走过去,在他们对面蹲下,问道:「你们认识王义廷, 王侍郎吗?」
几人对视几眼, 摸不清状况, 点头道:「认识啊, 他是个好官。」
一位大爷:「就近几日不知怎么没有看见他了。」
「就是想来谢谢他的。」另一人道, 「这次多亏了他, 他人也好!」
农户拍腿道:「就是,他称米可准了,也不多扣我们的。比米铺那些人还讲良心。」
「你们往后也见不到他了。」宋问微低着头, 惆怅道:「他现在在大理寺呢。」
众人俱是一愣,齐声问道:「为何?」
宋问叹道:「因为长安米价暴跌一事,他获得受罚,恐怕,出不来了。」
几人群情激奋道:
「这与王侍郎什么关系?」
「废话!人家是户部侍郎啊!」
「凭什么,这那么多官不抓为什么非要抓王侍郎!」
「那娃老实啊!一看就容易欺负啊!」
「王侍郎倒也不算是无辜。」宋问换了条腿,继续半蹲着道:「几位有所不知,这长安米价,就是王侍郎降下来的。他看不惯你们辛苦种田,却只能拿微薄收益。看不惯米铺高价卖米,长安百姓无从受惠。看不惯官员同流合污,朝廷无可奈何。他一气之下,就用办法,将长安米价砸了下来。」
几位农户瞠目结舌,这这那那的说不出话来。
宋问摇头道:「只是他失算了。他没想到长安的米价会降的那么快。他原本以为,米价稍稍降一点,朝廷开始彻查此事,就会明白你们的艰辛,然后减轻你们的税赋,严惩那些贪官恶商。谁知道,他们在长安囤了那么多米,」
「王侍郎早些时候还是有所准备,所以一看这米价不对,就向朝廷请求,九钱向你们收购稻米,以弥补你们的损失。同时,还向朝廷请求,减轻税赋,造福於民。」宋问摆手,唏嘘道:「只是,他还是不能原谅自己。他满心愧疚,认为对不起你们。所以,去大理寺投案自首了。」
农户们道:
「这也不能怪他呀。」
「是啊。何况我们这也没什么损失,不过是虚惊一场而已。」
「这长安米价,我原本就看着很不高兴了!明明是我们种的米,凭什么我们只能卖九钱,他们能卖十八钱!他们做什么了?不就是仗着家大业大,我们惹怒不起吗?」
「我说这米价降的好!王侍郎做得好!」
「米价一降,长安城里多开心啊!」
「就是!」
宋问抓住那名异常激动的农户的手,诚恳道:「我想王侍郎的愤怒同你们是一样的。而他身在其中,却无可奈何,更是忧愁。所以才出此下策。」
「如今说这些都没用了。即没人知道,也没人会替他觉得冤屈。」宋问道,「陛下要彻查,他虽不是抬米价的主谋,可他插手米价一事证据确凿。律法之下,不讲情理,只能说他自己可怜了。」
几人拍手:
「可这事我们并无损失啊!」
「说来,户部前几日又给乡里补了些银子。就是王侍郎送来的。」
「哎呀我那也有!我说户部怎么九钱收米了,怎么还给发银子了呢?」
一位农户想到,起身跑到门口,大声问里面的官爷道:「户部还给我们发别的银子吗?」
官爷抬起头,翻出一个白眼:「想的美?哪里还有银子多发?税银也给降了,米价也给补了,你们还想怎么样?」
他跑回来汇报情况,几人这么一核对,才知道,原来那银子是王义廷自己补的。
再想到他如今的境遇,不禁开始泪眼婆娑。
宋问也才知道,那大概就是王义廷这次米价一事中赚来的银钱,他发还给了百姓。
宋问抿着嘴唇,握着折扇,面色悲痛道:「此案证据确凿,无从开脱,王侍郎也毫无怨言。我只是不忍看他一片好心,落得如此结果,才替他说上两句。只希望你们不要误会。」
众人顿时激动道:
「怎么会误会呢?他一心都是为了我们好啊。」
「王侍郎这样的好官,为何命就那么苦啊!」
「我真没见过这样的好官,真没有!这往后没有王侍郎,我们可怎么办?他怎能就不管我们了?」